《肾病患者当谨慎杨桃要人命,还有这些食品~》
杨桃被认为起源于锡兰和摩鹿加群岛,但它在东南亚和马来西亚已经种植了许多世纪。它通常生长在中国南部,台湾和印度。1887年以前,这种水果被引进到南佛罗里达州。它在菲律宾和昆士兰(澳大利亚)相当受欢迎,在南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也是如此,在加勒比海岛屿、中美洲和西非热带地区也有一些亚种。它在巴西也很常见,在那里它被用作新鲜饮料、天然饮料或工业化果汁,因为它也在世界各地供应。在巴西,杨桃被推荐作为肾脏和膀胱疾病的利尿剂。在印度,食用成熟的水果可以阻止出血,减轻痔疮出血。《本草纲目》上记载:杨桃其形甚诡异,状如田家碌碡,通神有五条剑状脊棱。杨桃就是长得这般出挑,与众水果大不同,有棱有角有个性,玲珑剔透星星状。
图源网络,侵删
20人中毒案例,8人死亡
台湾高雄医学院附属医院曾经报告过20名杨桃中毒患者。这些患者吃得并不夸张,有17人只吃了半个或者一个新鲜杨桃,有3人喝了市场上卖的杨桃汁,但是20人的后果都很严重。15人肢体麻木,10人意识障碍,12人不停打嗝,多人出现了呼吸困难、全身肌无力这些神经中毒现象,8人死亡,12人痊愈。
国外一研究文章《32例尿毒症患者杨桃中毒的治疗及预后分析》[1]显示:32例患者从摄入到症状出现的时间为30分钟至6小时,死亡或存活患者之间无差异。32名患者的水果摄入量各不相同,从半个水果(大约25毫升果汁)到10个水果(大约500毫升)不等,Miguel研究团队发现摄入量与症状的严重程度之间关系不大。32例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包括持续性和顽固性呃逆30例(93.7%),呕吐22例(68.7%),不同程度意识障碍21例(65.6%),肌力下降13例(40.6%) ,低血压和休克7例(21.8%),血流不稳定3例(9.3%)。
其中,一名25岁的女性参加了6年的常规血液透析方案。她在08:00吃了一颗杨桃,两小时后就打嗝了。14:00她又吃了四个水果,14:30出现顽固性打嗝,16:30又呕吐。病人前往大学医院接受血液透析2小时。透析1小时后,呃逆和呕吐消失。她回到家,但打嗝2小时后又开始了,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当她再次接受4小时的血液透析时,打嗝停止了。回到家后,她又开始打嗝,尽管她每隔10分钟没有任何症状,但仍然无法入睡。第二天早上,打嗝危机恶化,她再次接受了4小时的透析治疗。经过这个阶段,打嗝持续,而病人是在家里,但10分钟打嗝间隔增加了长度。第二天,在额外的4小时血液透析之后,打嗝在总共14小时的透析之后终于消失了。这个病人没有后遗症。在这7天的随访期间没有进行任何实验室检测。
另一名55岁的女性参加了常规的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方案,并已经接受了27个月的透析治疗。她吃了一颗杨桃,3小时后出现打嗝、呕吐、乏力和轻度精神躁动。在急诊室,用氯丙嗪和甲氧氯普胺进行了药物治疗后出院了。在吃下杨桃7个半小时后,她出现了神经错乱,又被送进了医院。实验结果表明: 尿素氮 = 52mg/dl,肌酐 = 6.8 mg/dl,k = 3.4 mEq/l,pH = 7.27,HCO3 = 14.4 mEq/l,碱过量(BE) =-11.3。她因中度神经错乱而被送入 ICU,在进食水果12小时后出现痉挛。一位神经科医生给她开了海因400毫克静脉注射,苯巴比妥和地西泮,病人由抽搐进展到了持续癫痫状态。在食用杨桃后22小时,她表现出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和低血压,并给予多巴胺,继续进行透析治疗(CAPD,现在增加到每4小时) ,但在此过程中2小时后死亡。
尽管如此,大多数病人在接受研究团队等工作人员的建议下治疗后都有所好转。
Miguel研究团队将杨桃的神经毒性作用分为三个中毒水平,这可能为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提供有用的指南:(i)轻度中毒:打嗝、呕吐和失眠;(ii)中度中毒:精神运动性躁动、四肢麻木和感觉异常,以及轻度精神混乱;(iii)重度中毒:中度至重度精神错乱进展为昏迷,癫痫发作进展为癫痫持续状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进展为低血压和休克。严重的病例可能难以诊断,因为症状类似中风、脑干中风,甚至可能类似代谢紊乱或尿毒症。如果病人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某些轻度中毒病例会发展到严重的症状,因此,任何怀疑杨桃中毒的病人都不应该出院,而应该密切观察。然而,轻微的症状如打嗝可能会持续数天,停止治疗后,打嗝可能会继续,症状会慢慢消失。这些差异因人而异,可能是由于个体的生物反应、患者的年龄、每种杨桃的毒素含量、各种杨桃亚种,以及血液中这种毒素的解毒、排泄,或两者兼而有之。
危险!危险!这种水果真的会要命!
总之,Miguel研究团队也告诫医生和营养师,杨桃中毒可能对正在接受支持或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有害,甚至危及生命。打嗝和呕吐是常见症状,可作为肾脏病患者出现无明显原因的神经和意识障碍时杨桃中毒的指标。
《食品与化学毒理学》2008年5月第5期,刊载的《杨桃诱发急性肾损伤的机制》[2]中表示,由于杨桃中含有丰富的草酸盐,食用杨桃可以导致的急性肾损伤,不仅是通过草酸钙晶体的阻塞作用,还可能是通过诱导肾上皮细胞凋亡引起的。
以下人群谨慎食用杨桃!
1. 肾病患者
肾病患者,或曾经患过肾病的,已经肾移植,或者肾功能衰竭在做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病人,请三思而后行,杨桃和杨桃汁、杨桃制品等能不食用则不食用。
2. 慢性病患者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杨桃时,务必留意自己的肾功能。老年人,哪怕没有肾脏疾病,不要空腹吃,剧烈运动也尽量不食用。饭后吃杨桃也不能吃多,一次不要超过二两。
3. 婴幼儿
还有的小孩子,吃杨桃后会尿血,请谨慎食用,一旦发现血尿请立刻停止食用并及时就医。小婴儿的辅食也尽量不要添加杨桃或杨桃汁。健康孩子注意不要空腹食用杨桃。
除了杨桃,这些食物也需注意食用
(1)味精、鸡精
味精、鸡精是烹饪时常用来提鲜的调味剂,而为了增加食物的口感,很多人喜欢多放点;但也有人认为味精会致癌,不能吃,选择鸡精更好……这些想法到底对吗?
---鸡精和味精,主要成分一样
在化学成分上说,二者都是谷氨酸钠构成,都有提鲜调味的作用,功能差别不大。只是鸡精的谷氨酸钠含量比味精少,并且在味精的基础上,额外添加了鸡肉或鸡骨粉、香辛料、肌苷酸、鸟苷酸、鸡味香精、淀粉等物质,使之更加鲜美。
---味精不会致癌,但多吃无益
在超过120℃的温度下,谷氨酸钠就会变成焦谷氨酸钠,不过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其致癌性,只是会失去鲜味。但味精虽然无毒无害,却含有不少盐,如果吃味精的同时不减少食盐等其他钠盐的摄入,容易钠超标。而高钠饮食容易带来肥胖,还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正确使用才是安全的
①出锅前再放
谷氨酸钠常温下不易溶解,在70~90℃时溶解最好,鲜味最足。因此,不管是炒菜,还是炖汤,都不宜过早放味精、鸡精,而应该在将出锅时放入。
②加醋,不加味精
在烹饪糖醋鱼、糖醋排骨、醋熘白菜等食物时,最好不要再放入味精、鸡精。因为味精在酸性食物中加热,更容易产生焦谷氨酸钠,使菜肴走味。
③控制量
谷氨酸对人的安全摄入量是每天每公斤体重30毫克。对于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相当于每天不超过1.8克。大概就是三分之一啤酒瓶盖的量。平时做菜时,也可以适当加点鸡汁汤、菌菇等提鲜,减少味精等调味料的使用。
(2)摄入过量的食品添加剂
为了延长保质期、改善品质、增加营养成分等,基本上加工食品(像碳酸饮料、冰激凌、果脯、蜜饯、汉堡、罐头等)都会有食品添加剂的存在。不过,这类食品添加剂,只要不超范围,完全按照规定限量使用添加,对于人体健康基本无害。但有些添加剂存在于很多食品中,一不小心就摄入过量了。
---无处不在的的果葡糖浆
从奶茶、啤酒、果汁,到番茄酱、面包、即食麦片,都有果葡糖浆的身影,可以说它真的无处不在。
图源网络,侵删
果葡糖浆有着冷甜的特性,溶解度高、果香十足,还能够防腐蚀,成本还低,因此在食品加工领域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但是摄入过量,其危害也是所有添加剂中最大的!
①引发脂肪肝、糖尿病
食品及饮料中的果葡糖浆,是液态果糖,摄入后,会被人体以最快的速度吸收。而且果糖易被肝脏摄取,过量摄入后,会促进肝脏大量合成脂肪,长期如此易导致脂肪肝;人胖以后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造成糖尿病。
②诱发痛风
果糖在肝脏代谢会产生嘌呤基,嘌呤的最终产物是尿酸,过多的尿酸堆积以及结晶,会形成痛风石。所以长期食用含果葡糖浆添加剂的食物,还可能引发高尿酸血症,增加痛风风险。
---会破坏代谢的外源添加性丙酸
奶制品、火腿肠、面包、蛋糕、方便面,这些耳熟能详的食品由于制作、保存、运输以及保持风味的需要,难免会加入一些防腐剂,而丙酸则是最常使用的一类防腐剂。
人体结肠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膳食纤维生成丙酸,而作为一种短链脂肪酸,其能调节免疫、改善系统性炎症,减轻高血压造成的心血管损伤。然而外源性的、添加在食品中的丙酸对人体的影响则完全不同。
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报告称:外源性丙酸可能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哈佛大学公共卫生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14名健康人开展了对照试验,受试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的餐食中添加1克丙酸盐,另一组添加安慰剂。结果显示,进餐后不久,丙酸盐组受试者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水平明显增长。
由此证明,丙酸盐可能会作为“代谢破坏者”,潜在地增加人类患糖尿病和肥胖症的风险。
---越吃越“呆”的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更耐高温、不易变质,并能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增添食品酥脆口感,因此被大量应用于制作各类饼干、糕点的原料中,包括植物性奶油、人造黄油、起酥油、沙拉酱、代可可脂等。反式脂肪酸不但会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即“ 坏” 胆固醇) ,而且会减少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即“ 好” 胆固醇) ,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反式脂肪酸可能是全因性痴呆和阿尔兹海默病的危险因素。此外,其还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
图源:食物安全中心
参考文献: